堂食外卖两副面孔,餐饮业“双标” 何时休?
2025-07-17 11:34:1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法治日报》调查显示,河北廊坊某烤串店老板张先生坦言,其店铺存在堂食、外卖“双标”现象:听到外卖订单提示音后,他会取用冷冻食材制作外卖餐品,而堂食所用的则是新鲜烤串。专家指出,这种利用信息差的经营行为,严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亟待多方协同治理。(7月17日《法治日报》) 餐饮“双标”本质,是商家利用堂食与外卖信息差的牟利手段。消费者线上下单时,难察后厨食材品质与加工过程,密封餐盒也掩盖了分量缩水问题。部分商家为降本增效,用冻肉替换鲜肉、以预制菜替代现炒,甚至偷偷减少食材分量,看似“精明” 的成本管控,实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的践踏。 更值得警惕的是,“双标”背后可能隐藏着食品安全隐患。去年某外卖平台曝光的数据显示,使用过期原料制作外卖的投诉量,是堂食同类投诉的2.3倍。当消费者为了便利选择外卖时,换来的却是健康风险,这种“花钱买糟心”的体验,正在消耗着整个行业的信誉。 餐饮业的生命力,从来都系于“诚信”二字。那些坚持堂食与外卖品质如一的品牌,早已用市场反馈证明了正道的价值。杭州某面馆坚持“外卖与堂食同锅同灶”,虽然原料成本高了15%,但复购率提升了近四成;成都某火锅店公开外卖后厨监控,让消费者实时看到食材处理过程,半年内外卖订单量增长200%。这些案例无不说明,消费者愿意为“放心”买单,而耍小聪明的“双标”行为,终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根治餐饮“双标”,需要多管齐下的治理合力。市场监管部门不妨推广“阳光厨房”工程,要求外卖商家公开后厨操作与食材来源;平台方应建立“品质溯源”机制,对存在“双标”行为的商家实施流量限制;而消费者的“用脚投票”更是关键 —— 当越来越多人拒绝那些口碑差的“双标”商家,当“外卖品质”成为新的消费风向标,商家自然会明白:糊弄消费者的代价,远比坚守诚信要高得多。 民以食为天,食以信为先。餐饮业的发展,不该是一场与消费者的“心理博弈”,而应是用品质赢得信任的良性循环。期待有一天,无论堂食还是外卖,消费者打开餐盒时看到的,都是与宣传一致的食材与分量——这不仅是消费者的期待,更该是餐饮业不可逾越的底线。(王恩奎)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