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净化网络语言主题座谈会上,人民网舆情研究室发布的“2014网络低俗词语排行榜”显示,“尼玛”、“屌丝”和“逗逼”位列前三。其中光“尼玛”在2014年原发微博提及量近2.5亿。此外,诸如“你妹”、“撕逼”、“滚粗”、“小婊砸”等,也是榜上有名。(6月3日新华社) 低俗语言的存在和使用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并且不分时代和国界。澳大利亚语言学家路丝·韦津利甚至还专门写了一本《脏话文化史》,探究低俗语言的演化过程。开放的互联网社会,表达去中心化的特点,让语言无论在创造性还是传播度上,更为活跃。而这样的环境,也为低俗语言的制造和流行提供了便利。网络语言活跃的同时,网络低俗语言随之活跃起来。 不过很显然的是,无论是现实中粗鲁地表达,还是网络的低俗语言,与介质载体固然有关联,但真正密切相关的还是语言繁殖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生态。社会土壤和文化生态粗鄙化,那语言的低俗化则在所难免。因此,净化网络语言,关键并不在于网络,而是在于低俗语言。而净化低俗语言的核心要义,又在于改变社会土壤和文化生态的粗鄙化。 多年前,学者邵燕祥认为“普遍粗鄙化已成当代的社会病”。在社会粗鄙化的环境下,“节操掉了一地”似乎已成习惯,绅士风度、耻感文化更是荡然无存。或自嘲、或宣泄,皆惯于用低俗语言来表达,似乎成了某种流行的社会病症。而通过网络的集聚和放大效应,低俗语言更有呈泛滥成灾之势。 语言的粗鄙化与社会风习与民众的生存状态几乎是共生的,而粗鄙低俗的语言是文化落后的伴生现象。因而,从根本上而言,要净化低俗语言,关键还在于培育文明的土壤,改变制造社会粗鄙化的生存环境。 认清低俗语言这个怪胎孕育生长的根源,净化网络粗俗语言才能避免陷入简单的网络整治上,才能洞观整个社会的形态,发现低俗生长的土壤和生态,从而通过改良和完善,抑制粗鄙土壤的滋生,遏制低俗文化的生长。净化网络低俗语言,不是简单的治网,而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文明构建和社会治理工程。 |
相关阅读:
- [ 05-05]《闯入者》用复杂的语言诉说思考
- [ 02-11]“语言癌”让人更爱经典语言
- [ 02-10]工人诗歌:用最高级语言发出的底层之声
- [ 01-14]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
- [ 11-28]网络语言规范 宜疏不宜堵
- [ 11-26]语言的力量从哪里来
- [ 11-24]亚文化符号:网络语言
- [ 11-20]看门狗式语言暴力需戴法律口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