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

图片

篮球比分直播_球探体育比分-投注官网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中国的城市该如何成长
www.jjjtsb.com?2010-02-09 15:50? 陆铭?来源: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    我来说两句

全球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一半,而中国的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仅45%左右。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的城市化率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城市发展如何在经济集聚过程中寻求区域间平衡,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本书对此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中国的城市能像东京一样长大吗?

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现代经济的持续推动力,同时它也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中国,未来的空间集聚将主要发生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的大都市圈,这三大地区的人口应占到全国人口的50%~60%。如果说未来中国经济的成长离不开一个世界级都市圈的话,那么,这个都市圈一定首先是长三角都市圈。如果说未来中国经济的成长离不开一个世界级城市的话,那么,这个城市应该是上海。

对于城市的规模,一个思想上存在的误区是,上海太大了。其实不对!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的人口规模是偏小的,人口密度是偏低的。在东京都目前的发展水平之下,它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5819.80人!其中区部(即23个核心城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660人。相比之下,上海2006年的常住人口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2918.77人。如果把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10个区(除去面积较大的浦东新区)拿出来单独计算,其面积相当于东京都的区部,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604.7人,仍然低于东京都的核心区人口密度。我们作了测算,在未来20~30年时间里,上海人均GDP按年均8%~10%的增长速度将能达到目前东京的发展水平,其人口规模应该至少达到2500万甚至3000万,与目前的常住人口规模相比,上海还有大约600万至1100万的增长空间。而1992~2006年期间,户籍人口平均每年仅增长5.62万,即使计入非户籍常住人口也仅每年增长22.31万,这个速度还低于东京都在1945年之后30年快速发展时间的人口增长速度,但东京都的面积可是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啊!显然,上海过去的常住人口增长速度与上海城市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是不匹配的。

人们在思想上存在的另一个误区是,认为城市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将带来交通、环境、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是不对的。仍然以上海为例,如果与东京、伦敦和巴黎这样的大都市相比,上海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管理还有很多差距,而在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有轨电车等)方面进行发展,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同时它也能缓解交通和环境压力。等到城市中心的地铁密度达到一公里之内一定有地铁站的时候,进市中心的人们便可以不再用开车,无论是道路拥挤状况还是汽车尾气的排放都可以大大缓解。像东京那样的城市,从数字上来看人口密度极高,但为什么却不拥挤,而且环境也很好?因为人或者在地下,或者在楼里,当然就不拥挤了,环境也好了。在地铁密度不高的情况下,地铁的便利程度和运能都会受到影响。我曾经将2005年东京都的地铁运能和2006年上海的地铁运能做过比较,结果发现,东京都地铁每公里客流是大约7500万人/年,而上海的相应数据是390万人/年。

不可小视的制造业

最近,中国把长三角的发展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建设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而接下来的事就是要把现在的状态和“两个中心”的目标之间的差距找到。在思想意识上,上海要建设成“两个中心”,必须以长三角制造业的发展为前提。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可以说没有一个是脱离制造业的发展而存在的。纽约和伦敦都曾经是非常发达的制造业中心,后来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变,这两个城市逐渐成为全球的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起着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但即使如此,这两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制造业仍然不可小视。特别是那些与设计、创意结合的制造业,仍然需要靠近大都市。在伦敦,政府甚至专门制定《伦敦制造业发展战略和行动纲要》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和不断提升竞争力。以此为参照,上海未来要建设成金融中心,首先要服务的就是全国——特别是长三角——制造业的发展所派生出来的金融需求。

航运中心的建设就更不用说了,只有当长三角的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有了大发展,上海的码头才能够活跃起来。最近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完成5.82亿吨,同比增长3.6%,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800.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1%,列世界第二。上海的外贸货物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腹地通过上海港进出口的货物量,约占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的三分之二。上海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与此同时,相比其他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的国际中转能力并不突出。据统计,2008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国际中转量仅为5%,而新加坡则高达85%、香港达60%、韩国釜山达45%。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上海的未来在于逐步提高集装箱国际中转的比重。如果要在国际中转业务中有优势,还是上海自身要提升竞争力,而竞争力的来源则必须从做大规模中去寻求,在这一点上,依托于长三角的制造业则又是所谓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